2022年底,借助陇南市武都区民族宗教事务局的180万元专项资金,这条串联起坪垭藏族乡到角弓镇构林坪村到酒坊沟田地的5.3公里村路修通了,近400亩的撂荒地今年重新种了起来。
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何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科学回答的重大课题。
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不断增强问题意识,聚焦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提高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和专业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是国之大者,是利国利民利子孙后代的重要工作。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深刻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坚持好、运用好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贯彻落实到生态文明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如何从古今中外生态环境发展变迁的经验教训中汲取智慧,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生态根基,是美丽中国建设面临的重大课题。内容提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赋予生态文明建设理论新的时代内涵,开创了生态文明建设新境界,深刻系统回答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从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客观实际和丰富实践出发,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生态观,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生态文化,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思想。往前挪步到麦田深处,刘国庆端详着手里的麦粒,眉头稍微舒展。
持续阴雨天气,让夏粮收购工作也面临着考验。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当日,记者驱车前往临颍县瓦店镇杨裴城村。根据农技专家出具的相关材料,我会尽快提交系统走流程,正常情况下三个工作日,被保险人就能收到赔付款。出现发芽现象的小麦是否可以再利用?谢迎新认为,若小麦水分含量不是太高,或者有仓储条件和烘干设备,就要趁着无雨天气,尽量早收。
接到群众报险,我们第一时间现场查勘。这是近10多年来最为严重的‘烂场雨天气。
同时,为守住农民种粮卖得出的底线,河南省重点查处压级压价、打白条、违规收费和利用衡器作弊等违规行为,维护好市场秩序。保险公司工作人员向投保农户谭广斌介绍着保险赔付政策。本次连阴雨天气主要影响小麦籽粒灌浆和增加霉变基数,甚至出现穗发芽现象,降低籽粒容重和千粒重,对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利影响。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机声隆隆,麦秸飞扬。
郾城区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凌云介绍,目前,郾城区夏粮已进入大面积收获期,该区制定了农机调度、道路畅通、抢收烘干晾晒3个紧急应对方案,简化跨区作业程序,设立跨区作业服务接待站,对跨区作业的农机免费通行,为来返郾城区机手提供免费餐饮、机具检修、配件供应、油料保障等全方位服务,最大限度整合全区农机资源,最大化发挥农机装备效用。谢迎新介绍说,历史上1956年、1987年、2009年、2013年、2016年、2018年都是穗发芽比较严重的年份。你再看,走到里面再搓一穗,明显就好多了。5月25日以来,河南遭遇烂场雨天气,而豫南地区(信阳、驻马店、南阳)小麦恰处完熟期,豫中地区为蜡熟期,豫北地区为乳熟期,所以造成了河南小麦受影响程度从南往北由重到轻的现象。
刘国庆介绍,小麦的成熟期分乳熟期、蜡熟期、完熟期三个时期,不同的成熟阶段受连阴雨(烂场雨)天气的影响也不一样,完熟期影响危害最大,其次是蜡熟阶段,乳熟阶段影响最小甚至没有影响。针对近期河南麦收期间遭遇的大范围连阴雨天气灾害,5月30日,河南省委农办、河南省财政厅和河南银保监局等多部门下发通知,要求全力做好小麦保险理赔工作,尽可能减少农户损失。
待粮箱盛满,农机手调整好角度,轻按卸粮按钮,金黄的麦粒倾泻而下,慢慢地堆成了一座小山。张学生介绍,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是组成小麦的产量结构,他们针对这三项取样统计后即能估算出该地块年产量,为农险赔付提供依据。
农技专家与农险机构工作人员现场查勘。但是,如果没有烘干条件和仓储设施,麦子水分又高,那最好还是在地里面晾着,以免收了以后把麦子捂坏。老谭紧绷的神情稍显轻松。6月2日,记者走进河南的小麦主产区漯河市,实地探访河南小麦抢收现场。同时还要优先保证种子田的抢收和烘干,保证下一季用种安全,多策并举把极端天气造成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人民网记者 慎志远摄据河南省气象局消息,6月3日至4日,河南迎来新一轮降雨过程。
保险能报点,减少点损失,俺这心里稍微轻松点。如何把天气因素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抢收晾晒需要注意什么?小麦品质产量是否受到影响?发芽小麦是否可以再利用?6月3日,记者采访到河南农业大学国家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谢迎新。
5月25日以来,刚进入小麦收割季节的河南遭遇烂场雨,严重影响当地小麦的正常成熟收获。临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支部书记张学生(左)向人民网记者介绍情况。
来到一处麦田,临颍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支部书记张学生正和同事一起拉着尺子不停丈量取样。针对已发芽的这类小麦可以用作饲料配料和酿酒原料
新华社记者刘磊摄6月4日,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机械车辆在收割苜蓿。新华社记者刘磊摄6月4日,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机械车辆在收拢苜蓿。近日,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3000多亩优质苜蓿迎来了第一茬收割,大型机械车辆在田间忙碌。新华社记者刘磊摄6月4日,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机械车辆在收割苜蓿(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刘磊摄6月4日,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机械车辆将苜蓿装车。新华社记者刘磊摄这是6月4日拍摄的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的苜蓿种植基地(无人机照片)。
6月4日,在土默特左旗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内,机械车辆在收割苜蓿(无人机照片)。近年来,呼和浩特市积极建设苜蓿产业化种植示范基地,增加优质饲草种植面积,提升优质饲草自给率,为奶业全产业链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坪垭藏族乡的藏族村民和构林坪村的汉族村民,都可以驾驶农机具直接到田间地头。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坪垭藏族乡近400亩的撂荒地,今年也迎来了丰收。
从今年五月起,每逢周末和节假日,坪垭藏族乡的村民就会在广场上举办篝火晚会,每次都能吸引一两千名周边村镇村民及游客前来。搬到山下后,藏族村民们搞起肉兔养殖、花椒种植等产业,还想把山沟里那近400亩的撂荒地重新种起来,这就需要重修山路。于是,构林坪村的村镇干部和党员代表、村民代表,分头给村民做工作,进行协调沟通。村民告诉记者,这片地油菜籽亩产量可达300多斤,每亩收入超过1000元,近400亩的地就是40万元的收入。
2018年,当地扶贫搬迁,山上的坪垭藏族乡5700多人从山上搬到了山下,和角弓镇构林坪村的汉族村成了邻居。藏族村民们忙着收割、晾晒。
2022年底,当地修建成一条5.3公里的村路,不仅盘活了撂荒地,还沟通起道路沿线汉藏村庄的感情,带来丰收共赢。伴随着轻快的歌曲,各族群众手拉手跳起欢快的舞蹈,欢声笑语萦绕在夏日的夜空,一片欢乐祥和的美好氛围。
但重修的这条路要从构林坪村经过,还要占用部分村民的地。这些地已经撂荒了好几年。